全球今头条!精神现象学导言(16):如何在达到目的之前,就知道这是自己的目的?

来源 :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4-25 06:55:30

只有这个重建着自身的一致性,换言之,只有这个以他者为中介的自身反映——而不是那个严格意义上的原初的或直接的统一性——才是真相。真相是一个自身转变的过程,是这样一个圆圈,它预先把它的终点设定为目的,以之作为开端,而且只有通过展开过程并到达终点之后,才成为一个现实的东西。


【资料图】

这也是为什么黑格尔这里重新谈到

只有这个重建着自身的一致性,换言之,只有这个以他者为中介的自身反映——而不是那个严格意义上的原初的或直接的统一性——才是真相。真相是一个自身转变的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原初和直接的统一性。虽然黑还是用了这样一个“好像”它是更原初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样一个看法是在认识论上,就是为了我们在先的,对我们来说好像真相是对反思来说更在先的直接统一性、是前反思的统一性;但其实就真相自身而言的话它恰恰是在不一致性中,在差异中重建自身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外部,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它不是一个运动,而是总已经在先的直接统一性。

这一点就构成了黑格尔他的真理观和谢林以及浪漫派的真理观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因为晚期谢林他有一个返回到浪漫派或返回到康德的一种想法——就是谢林会认为还是有个原初的直接在先的统一性,他或许会把这个称为不可预知之在或别的什么东西。但是黑会更强调的是,真相总已经是重建自身的运动了,只是我们的认识论没有反思到这一点,所以对我们的有限认识来说误以为第一位的是直接的,其实这样一个第一位的直接的统一性恰恰也只是我们有限认识设定的,所以是虚假的非常抽象的简单的规定,真正原初的规定是我们的有限认识要投入到这样一个重建自身的运动以后,才会发现它是一个具体的运动。

真相,它预先把它的终点设定为目的,以之作为开端,而且只有通过展开落程并达到终点以后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东西。

所以这里会提到一个真理的自我预设的结构,这里所谓的“预先把它的终点设定为目的,以之作为开端”,听着似乎很奇怪,就是很难以理解以及这里是什么是“只能通过展开过程并到达终点以后,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这里不是恶性循环的吗?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最开始我们认为的真理,它肯定是我们要去达到的目的,而且这样的目的一定是被我们预先设定的——什么叫预先设定的,其实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一定要预设真理是目的,才会去达到真理、达到目的——而很明显,如果说哲学就是追求真相或追求真理的话,那他自然而然一定是会以真相或真理为目的的,但是一旦谈到目的,也就是目的论的话,自然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如何在达到目的之前,就知道这是你的目的?

这是后来海德格尔他在解读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或者说尼采他在判断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时候,他们都会反对一种外在目的论:就是我把目的设定成一个现成的,比如说是基督教的彼岸王国、一个死后的世界、一个所有有福者都可以享福的世界,他们反对这样的一种做法,因为你这样的目的是预先设定的,我也可以设定成别的。

比如说福山,他后来会颠倒过来成是最终的目的——他那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个资本主义来实现这样一个尼采口中的“末人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你把超人也好,末人也好,基督教也好,或者异教也好,把它设定你的目的作为要达到——这样的一个预设的方式都是错误的,不管你要预设的是什么规定——因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你预设这样的目的,就类似于是你被给予了一个指引方向告诉了你如何上路,但是当你真的走上了实现真理的道路,会发现真理不是抽象的被预设的一个目的。那样一来的话,真理它的具体性,如同我们上面讲的,它作为活生生的实体或作为主体,它的活动性或者它的自我转变的过程就消失了(它消失了它的活力,成了人主观设定的东西)。

在这意义上黑会说,真理它不只是个终点,或者说它作为终点,它最开始反而是被我们预设的目的,只是我们为了开端要预设的一个方向——其实我们一旦进行开端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上了道路,是我们一起步出发就已经在道路过程中了,而且在整个道路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目的是内在的,也就是说是要顺着这道路本身去达到——只有这样达到的目的,它回溯性的才会修改我们最开始出发的时候,自以为要去达到的一个主观的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黑格尔让我们要通过一个哲学上的展示,带我们走向真理,带我们走向那他最开始——无论是他还是我们——我们会知道我们要走向哲学的话,肯定要达到的是真理,哲学要把握的就是这样的真理,但这最开始对我们来说都只是预设的,对黑来说也是预设的,只有他把我们带上路以后我们现实的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才会从一种外在的主观的态度内化到事情本身,转变成一个内在于事情自身的态度,而这样的一个内在的方式、一个内在的进展,才是真理他自己的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最后我们达到的目的或真理的具体性已经包含了整个过程,是和最开始一个抽象的、我们主观上是意谓的想的真理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就是说,目的是一定要实现出来的。在费希特知识学里,其实就已经提到了这样的结构:就是目的不能只是自在的而你不去实现,它目的一定是关联于精神的行动、关联于一个行动过程的,它一定是要把整个过程实施出来以后、具体的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目的,也就是目的的现实性恰恰是包含了你实现这个目的的整个过程。

那后来海德格尔他在解读哲学史传统的时候,或解读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时候,他反对的目的论是哪一种?他反对的就是刚刚说的那样一种:你预设一个目的的看法。尼采也是这样,但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反对整个运动过程它是带有一个目的的看法。

比如说我们看一下《存在与时间》里面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其中分析世界的部分我们就会看到在分析世界这样一个意义整体的时候,它分析了里面的各种环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为何之目”,也就是为了什么目的——就是一个意义的整体性,比如说一件事联系另一件事,它们相互牵连指引的这样一个过程最后要观测到一个目的——而这样的一个目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它规定为了此在,就是说此在它既是理解的出发点,也是理解的终点,所以此在它构成了整个事宜学的循环过程。

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过程,但一定是你要踏入其中,要进入到里面以后要实施的这样一个全世界的过程、实施一个具体的生存过程,你才能具体的现实的理解这个目的,或者说这样一个目的才能现实的被展开。

我们现在已经大致解释了黑一个著名的论题里面的三个概念(实体、主体、真相),我们都已经说完了。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邮箱: 905 14 41 07@qq.com

版权所有 大众休闲网所有